象牙門之夢 71 那些最暗黑夜 Those darkest nights 9/1/2014

絲絨之問.象牙門之夢 71  On Justice · Dream of Gate of Ivory

9/1/2014  23:49

VU總瀏覽536338  ∣   5人在線  ∣  今日49次vu

那些最暗黑夜

.

2014年是閱讀和書寫的一年近讀著幾本書Image, malgré tout(《影像,無論如何》, «イメージ、それでもなおアウシュビッツからもぎ取られた四枚の写真 »幾年前在東京買的日文版 二戰的驚悚四張納粹滅絕營照片所引申的長思戰爭主題的閱讀,在這寒冷冬日,與陰霾的心境和絲絨組曲的靈魂藍調竟也是同色、同聲、同調…。

 

憂鬱的深淵,拔河的意志,仍須外力相助。忽然又想起遠方,沉溺在兒女情長,小情小愛的糾結,相思無果,直到夜裡以啃書為寄託,深刻的人間悲劇和倖存的聲音,讓我有罪惡感,同時又有如死之地的靜謐感。無望、無欲,如死之境。夜更深、更黑、更沉。

 

午夜前23 :49vu live house地下絲絨網站總瀏覽536338次,5人在線,今日49次瀏覽。那麼熱鬧,冬夜裡孤寂者的彼此取暖嗎?而我,再回到沉重的生命與死亡裡――留痕見證,閱讀之必要,書寫之必要,以及,無論如何活下去之必要vivre malgré tout.

 

這些關於正義公理的主題,還是輕易勾起我對Jobson的想念,十多天無音訊了,還有地下絲絨與誠品的官司。在聆聽幾回組曲後我終於關閉了這週絲絨組曲的藍調音樂。在全然靜謐裡沉入閱讀。

« Pour savoir, il faut s’imaginer. »
―Georges Didi-Huberman, “Image, malgré tout”, 2003

迪迪于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在書裡開宗明義主張:「為了理解,你必須自己想像」(« Pour savoir, il faut s’imaginer. »)。他訴求於人的是想像的義務。

 

不過,我想,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有些時空距離的世代,應牢記的,還有納粹集中營倖存者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在他重要的文章〈灰色地帶〉(The Gray Zone) 一開頭提醒我們的忠告:

「我們平常說的『理解』,往往意味著簡化。」

 

 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史家和哲學家及藝術策展人,迪迪于貝爾曼撰寫這厚厚一本專書,其實是回應先前的一場展覽,探討的是四張連續照片,是對納粹滅絕營裡最駭人聽聞的集體種族滅絕計畫的見證與紀錄。那四張成功拍攝的照片,後來查證出攝影者身分是人稱Alex的希臘猶太人Alberto Errera

 

這四張底片膠捲,記錄納粹犯下的殺人罪行,僥倖偷藏在被攜出集中營外,安然抵達波蘭地下反抗組織手裡。費盡千辛萬苦才拍攝下來的四格小框影像,甚至遭到質疑和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也是被刻意否認…)但那四張照片和拍攝本身,蘊含的意義,以及在人類史上所承載的分量,遠遠超過這樣輕易脫口卻貧乏的簡述…。

Image, malgré tout”(《影像,無論如何》)的書名,取其「縱使影像不完整,無論如何,影像仍然是影像。」但也意味著儘管在納粹集中營,一切受到嚴密的全面控管監視,這些影像終究成功越過防線,被帶到外部。這本書出版時已引發爭議批判,從藝術史、歷史學和哲學與影像等角度觀點的論爭與迴響,直到現在,影像的作用和檔案性質的議題仍有許多討論。

納粹集中營後的戰後,法國作家布朗修說:「不可視的已永遠可視了。」這段話出自《災異的書寫》,他更進一步描述了「死無異於活,而活無異於死」的處境。我把他那一長段話摘錄並大致翻譯下來:

納粹集中營裡的勞動,生產與不生產是等量的,這對勞動工人而言,同理可證,也讓隨時隨地被宰制生死的勞動者體會認清到,這樣的納粹集中營社會所表達的是,人們無論受死或活下來(無論如何,都要活著,即便在一切的生存的底限下苟活,要挺得住一切地生存下來),都要與之對抗;而生存是(也是)立即受死,是在拒絕意涵下的立即接受死亡(我不殺死我自己,但因為這麼做會讓他們太稱心如意了,因此我為了拂逆他們,我殺死自己,而無論你死你活,他們終究都活得好好地)。

 

的書寫災異 

Maurice Blanchot “L’écriture du désastre" 布朗修 《災異的書寫》

 .

♫*♥*•ღ♫••**ღ¨♥*••♫•♥*ღ♫••¨*♥*♫*ღ•¨*♥*•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之一  

2/2/2021

象牙門之夢 71 quote Primo Levi

從前一篇起,本網站介紹JobsonSumika兩人的書信和Sumika日記(絲絨之問.象牙門之夢)的時序就進入了2014年。

 

2014年是波瀾動盪多事的一年,無論是台北地下絲絨與誠品官司的進行、Jobson創作新編的多支絲絨組曲發表、或者Jobson與Sumika兩人延續亦師亦友和知音的關係,同時又培養出的革命戰友的情感,或者是台灣社會乃至全世界,2014都是不平靜的一年。

在台灣社會,2014年主要發生的大事,包括三月的「太陽花運動」,由當時在野的民進黨背後策動,而由年輕世代出面和各種反對國民黨的團體匯流站上第一線,以反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批評過程黑箱作業為藉口,在台北佔領立法院長達二十三天而令議事癱瘓的政治事件,對這個全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英文是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為ECFA的經濟協議之杯葛只是藉口,但由此一事件所撼動的政治局勢,反對當時執政的國民黨而導致後來台灣再度政黨輪替,此一事件讓整個台灣陷入社會脫序無政府狀態,人心浮動不安而疲累憂懼,到處瀰漫仇恨對立而暴戾之氣達到極點時,又導致發生台灣史上第一次在捷運車內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後者與高雄後來發生的氣爆意外事故都造成死傷慘重。

而在台灣以外2014年這一年發生的世界大事,有許多大事也在後來對全球影響層面深遠,甚至直到2021年的此時此刻所發生的全球大局勢,都能看出和當時事件彼此的關連和脈絡:馬來西亞航空MH370班機離奇失蹤事件 (至今依然撲朔迷離)、日本通過放寬向外國輸出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的戰略政策(已背離日本在二戰後立下的非戰憲法)、越南發生排華暴亂,在胡志明市等地居民燒毀無數大陸和台灣等外資企業工廠、香港發生佔領中環並擴大演變成「雨傘運動」…等等,而文化方面,西班牙文學代表作家馬奎斯辭世,留下魔幻寫實主義經典的作品《百年孤寂》,讓世人憑弔,同時引人回望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

 

接連兩篇日記,Sumika都觸及二次世界大戰主題。日後在本網站也將會看到,與正義息息相關的歷史是Sumika一向所關注。在2014年,Sumika從書籍、電影到音樂和展覽等更多面向去認識,這些與當年觀賞的其他紀錄片有對正義主題更深入的思索,相關內容見於Sumika寫給Jobson的書信和日記。

包括與迪迪于貝爾曼對影像交鋒論戰的法國導演Claude Lanzmann朗茲曼的戰爭紀錄片《浩劫》“Shoah”(希伯來文),耗費11年拍攝訪談納粹集中營猶太倖存者口述、於1985年完成上映,2014年首次在台公開上映時,Sumika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第一次觀賞這部片長九小時三十分鐘的影片。紀錄片大師朗茲曼對納粹大屠殺的觀點和信念,使他這部重量級紀錄片徹底拒絕採用任何資料文獻。高齡八十多歲的導演朗茲曼遠道來台親臨電影院座談,Sumika目睹了他與台灣觀眾針鋒相對的一幕。台灣觀眾提出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的問題,詢問朗茲曼有何看法。朗茲曼以該問題是對他的羞辱來駁斥詰問者。那一幕對話真是經典而令人印象深刻。

 

囿於偏見私心而偏袒一方,無法秉持公正,這樣的錯誤,僅推諉於「人性」簡單的託辭,就能逃過良知的譴責嗎?猶太人過去受到迫害,如今卻成為加害者迫害巴勒斯坦居民。偏袒以色列的朗茲曼之所以當場惱羞成怒是良知羞恥心讓他下不了台階而激起自我防衛的機制反應吧

在以美國為霸權主導全球價值的西方世界,不乏類似的雙重標準例子。只要將當下2021年與2014年一對比,就一目了然,包括上述台灣太陽花運動和香港雨傘運動在內的顏色革命,西方強調普世價值的民主和自由,可是到了今天,卻可以大言不慚,反過來指責今年一月六日在美國會山的事件,譴責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闖入國會行動是暴動,稱他們是恐怖分子,而贊同國家動用槍枝致死的行動並非過當。這些西方人和媒體前後標準不一的言行對照,凸顯出美式民主和美式霸權,搶占國際話語權,蠻橫流氓的行徑,只有他們定義的才是真理和普世價值,而這只會令世人看清真相後對他們更加唾棄,這些昨是今非,也是偽善者自己給自己賞的一記大耳光。

 

上述日記提及的1944年的四張照片又稱The Sonderkommando photographs。是現今僅存成功拍攝到納粹滅絕營毒氣室周圍的照片。德國納粹奧許維茲集中營 (又譯為奧斯維辛集中營),The 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的規模是所有集中營裡最大也最駭人聽聞。直到1978年納粹倖存者才回憶起來拍攝者是希臘人Alex本名亞伯托艾爾拉(Alberto Errera, 1913-1944Alex並非納粹德國在押猶太人囚犯中負責滅絕營毒氣室的親衛隊成員,而是被指派在集中營焚燒屍體後進行灰燼處理工作的猶太人囚犯,他同時是1944年策劃反抗納粹起義的主要人物。Alex在其他營裡三位地下反抗軍(包括其弟)的掩護下完成拍攝的任務。

Auschwitz_Resistance 1944 by Alekos Alex Errera

.

良心與書寫 Conscience and Writing

義大利猶太作家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出生於義大利都靈(Turin的化學博士,二次大戰德國納粹奧許維茲集中營倖存者,更是人類的良心與明燈。1942年他參加反法西斯的組織1943年底加入游擊隊,然後被依猶太裔身分被捕,1944年被分發到靠近奧許維茲集中營的莫諾維茲工廠Monowitz1945年蘇聯解放波蘭後普里莫萊維輾轉逃回家鄉自人間煉獄般的奧許維茲集中營重返人間,二戰後,他以本身見證歷史所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Se questo è un uomo《如果這就是人類》,1947年出版,卡爾維諾(Itaro Carvino)為他撰寫書評。英譯本書名為If This Is A Man1959年出版2019中文繁體版出版書名《如果這是一個人》1987年,他從自家陽台墜樓自殺身亡。而1987這一年,台灣解除戒嚴令.從歐洲德國到亞洲日本.公開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戰爭史實的歷史修正主義開始到處蔓延,這些粉飾戰爭罪行思潮的右傾,後來更與各相關國家歷史教科書竄改史實真相導致歷史觀爭論,後果影響所及直到今天,難以匡正。

 

普里莫萊維文章〈灰色地帶〉收錄在他生前最後一本書I sommersi e i salvati。而Sumika在2007年最初閱讀的〈灰色地帶〉是收錄在傾向出版社199811月雜誌《「大屠殺與歷史記憶專輯」》的中譯版。I sommersi e i salvati 英譯書名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三聯書局2013年發行的中文簡體版書名為《被淹沒和被拯救的》2020年在台北出版了新的中文繁體版,書名譯為《滅頂與生還》作者中文名譯為普利摩李維),這本與1975年出版的《元素週期表》(Il sistema periodico)被評為他最重量級的偉大巨著

 

〈灰色地帶〉展現了普里莫.萊維探究思索和企圖釐清的責任、人類弱點、道德曖昧,通敵共犯結構與權力的關係。Sumika的前一篇日記〈新的心情〉及所附解說文〈舊裡出新的啟示錄〉也是沿此路徑,試圖理解邪惡的起源與人類理智判斷與犯罪惡行的關係。至於Sumika一再說「留下來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毋寧是認為書寫成為一種責任,而這麼素樸的想法與寄望,依然非常需要萊維的提醒:

 

「桑德多的全名是桑德多·戴馬斯楚,皮埃蒙特行動黨游擊隊戰死的第一人。一九四四年四月,在數月極端緊張活動後,他被法西斯俘虜,拒不投降,反試着從法西斯黨部逃走。墨索里尼從少年感化院招募的兒童行刑隊,用衝鋒鎗從背後打穿他的脖子。屍體暴露在路上很多天,法西斯禁止人民埋葬他。今天我知道想用文字編織一個人,讓他在紙上活起來,尤其桑德多,是完全無望的。他不是那種你可以說故事的人,也不是那種你可以立碑的人——他嘲笑石碑。他活在行動中,當行動結束,他什麼也沒留下——留下的就只有文字。」

――普里莫.萊維,《元素週期表》Primo levi, Il sistema periodico

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從一個人在特定時間空間下的思維和言行舉止去了解他,意義何在,而我們能憑藉這些或加上其他甚麼,將一個人認識得更接近真實的面貌?

2007年日本東京布列松回顧展:De qui s’agit-il ?”《HCB 未被知曉的全貌》,Sumika參觀時筆記下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即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Cartier Bresson,HCB)在被德軍俘虜後,直到1943年逃脫之前,Henri-Cartier Bresson在納粹德軍眼中只是以一個數字代號存在,沒姓沒名。相同的處境是,普里莫.萊維被刺青在手臂上的猶太人記號為174517。終其一生烙印在他手臂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也成為心靈無法抹滅的創傷印記。

人被化約成一個數字,透過這樣將人簡化為一組機械式的數字組合,這種手法是對人性的否定。如果不想丟失人性,那麼就是從否定對人性的否定做起…

思維的簡化容易扼殺判斷力,而群眾往往是盲目的。歷史中有很多前車之鑑。如果說有必要一再回顧歷史,那是因為,用對照的方式客觀比較,就容易看出目前當下與歷史的雷同程度,是如何令人瞠目令人憂心。

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被反對者稱為大腸花運動)期間,大量出現各種「懶人包」,支持反政府運動的大學教授,在立法院外,面對搭帳篷露宿街頭的群眾演講,以簡化的「反服貿懶人包」聳動標語傳布,有電腦程式員透過架設「零時政府」網站,從被職業學生和天真的學生所佔據的立法院內,現場全程錄影,向全球直播政治秀場表演,這種即時性的渲染力量,日後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Youtube大量推介現場Live直播香港24小時抗爭的畫面,也達到保住關注者的熱中激情溫度不減,相當成功。同時有許多國中高中生翹課,人手一朵向日葵花,或者在社交媒體群組,貼出極易識別歸隊同溫層的大頭貼。他們合力將網路充斥的「反黑箱」與攻訐對手的圖文標語下載即時散佈,在短短的三週,便以高度有組織力、動員力、補給力的能量和資源,分工合作,分進合擊,挑出片面有利己方的訴求,抹滅台商的貢獻和兩岸經貿學術文化交流對彼此利多的事實,在運動中不斷聚焦民粹的直白口號,那些在十年前2004年總統大選期間陳水扁已爐火純青運用過的分化對立手法,正是民進黨擅長煽動的手段,到了十年後的太陽花世代身上,著魔般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更極端的親子世代仇恨與階級對立,無數太陽花馬前卒的街頭嘉年華以公民不服從做為革命的陳詞大義,巧妙地掩蓋了行動的真正目的:「奪權」

當政治已更加娛樂化和劇場化,吸睛搞笑揶揄反諷,甚至霸凌的圖文加以宣傳強化洗腦,主流小道媒體和自媒體,都愈加傾向於靠聳動誇張的標題騙取按讚數、提高點閱率,也培養粉絲和鞏固擁護相同主張的同溫層。經過計算的粗鄙用語精悍措辭混入訊息大海,生活環繞的越來越趨於同質性的信息,和短於30秒的短視頻,都在互聯網時代的全球蔓延,這些更是2021年當前世界的一大特徵。面對這些日益嚴重的狀況,恐怕只有自覺地丟棄懶人包、拒絕譁眾取寵的民粹語言,否則,沒有時時反思警醒,那麼一個社會無須具備極權體制的所有條件特徵,曾經不可思議地發生過的人類浩劫,一樣會捲土重來,如普里莫.萊維所擔憂的…

令人敬仰的普里莫.萊維藉由書寫冷靜自剖他那一代戰爭世代所經歷的世界,保持清醒,以便擺脫怠惰和遺忘等人性弱點,他那樣獻身付出和不懈的毅力,是凡人所不易,更何況是倖存者所難為…。他身上和思想散發偉大的人性光輝,猶如一盞深知最黑暗夜為何而把自己點成最黑暗夜所需的明燈,照亮世人盲目的心眼,在他身心和靈魂已快被榨乾終於歷劫歸來,卻又勇敢地反向溯源地獄門的那條路,倒著走人生路,記住已被遺忘的,為無聲者說出已無法說的史實,寫下人類語詞所能闡述的難以名之,扳開沉重的死亡罅隙裡的幽微,而光是去回憶,都像是經歷一場重入地獄深淵再次接近歷劫的時日,那太艱難了。何況歲月已太平,安於沉靜似乎容易些…。

IMG_20210206_062232  

Primo Levi I sommersi e i salvati" 中譯版《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著

 

.

戰時世界的另一個1944或者複數的同時性

Another 1944 in the world in war, or Plural Simultaneity

要認識一件事實的真相,須盡可能從不同面向立場設想,去探究前因後果,尤其,理解和反思,牽涉到不只是公理正義,目的也是為了借鑑未來,避免重蹈覆轍。而二次世界大戰,席捲全球許多地區國家,每一個區域的戰爭與其他地區的戰爭,彼此之間有直接間接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所以每一區域的戰爭與主動或被動捲入戰事的人,便也不能罔顧事實地將世界其他地區的戰爭與人的關係冷峻無情地一刀切割,說彼此毫無關聯…。

經過時光歲月沉澱和空間遠距隔離的疏離作用,尤其二次大戰的史料現在也漸漸出土了,加上無數深入的研究訪查結果,無論在亞洲或歐美,都有利於人們更客觀審視歷史還原真相。但同時,由於種種人性的弱點和自私保護自我形象以及記憶善忘等等,二戰世代始終緘默不言者大有人在。有人選擇一廂情願逃避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過往人生。如果他們願意藉全球宏觀對照來擴展自己的視野,應能幫助侷限一隅的自己重新審視那場身歷其中的戰爭,釐清更多被隱匿掩蓋的真相和粉飾捏造美化的假象,那麼也就能廓清歸屬於自己的正義或罪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畢竟是造成千百萬人被流離失所、千百萬人被屠殺而家破人亡的人類浩劫,受害者不該被無端苛責,但也不意味著受害者其戰時的所有行動可以不論是非一筆勾銷。更複雜的現實是,許多人不由自主地同時背負著戰爭受害者與加害者或共犯同謀的雙重矛盾身分。人之作惡,可能是心智被蒙蔽,被教導為惡的。而〈灰色地帶〉啟發讀者思考,戰爭罪責的審判何以艱難,萊維指出犯罪組織慣用的手法是,讓受害者滿手沾滿血腥,罪孽深重,一旦被牽連就成為共犯了。

在每個以五十年或七十年或百年為刻度的歷史紀念儀式中,不宜再以各自區域的觀點視角回顧,那樣僅會得出侷限性的省思,而無法得出對二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稱為世界大戰的全球性宏觀而全面的理解,那麼也將會再度錯失機會,而無法去對照世界這端那端同時性發生的事件,通盤認知異地同時的行動彼此連動牽制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影響。

就如有必要重新回顧十九世紀當時世界究竟發生甚麼大事,認清十九世紀的甲午戰爭 (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而日本稱為日清戰爭 ),乃因前有鴉片戰爭,讓積弱不振而腐敗的清朝被日本的軍隊輕易打敗,導致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帝國,加上高達二億多白銀的巨額賠款,這筆輕鬆入袋的橫財讓日本迅速擴大海軍規模,又因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師法西洋人船堅炮利,助長日本為了掠奪物資而侵略亞洲的野心,甲午戰爭是讓1930年代的軍國主義抬頭的關鍵一役,導致後來入侵中國。而當初日本政府因應甲午戰爭而將日本海軍大本營移往廣島,也埋下了1945年美軍選擇廣島投下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因。而同時期的1931年 (民國20年= 昭和6年)軍事力量已崛起的日本,覬覦像歐美列強那樣再度瓜分軍閥內鬨奪權的中國,在日本陸軍關東軍策謀下,製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於是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火。而同時日本在受歐美制裁禁運能源,國際孤立的窘境下,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台灣被推向戰時經濟體制,軍需工業化。

當初每一個對主政者盲目崇拜的國民,對於以大眾文化之名為掩護的政治宣傳拍手叫好並且附和的人,都是讓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掠奪得逞,讓各地極權法西斯思潮蔚為時代風雲,左右了世界走向戰爭與死亡推波助瀾的一分子。

從回溯過往自己人生重要轉折點和抉擇的小歷史裡回顧大歷史,再獨自對照自己此方一隅的斷代歷史燦爛的榮光,恰是世界另一端的最暗黑夜,而只要是正直正義的人,應該會捐棄自私的想法而在小我和實際休戚與共的世界做出最公允的裁奪。那時將會是個人小我與歷史的真正和解,也會是個人與自己的真正和解與解脫。

台湾少年工製作特攻兵器桜 world war II

1944年這個年份,英美盟軍成功登陸諾曼第和蘇聯紅軍攻進被德國佔領的波蘭,義大利於前一年已投降盟軍,希特勒領導的德國戰況已瀕臨絕境,因此加速各地納粹集中營種族滅絕計畫,這一年不僅全面銷毀與之相關的設備文獻和囚犯證據,將全歐洲囚禁的猶太人遷徙並以毒氣系統化屠殺。人數超過數百萬人。而歐洲主要戰場以外世界另一端的亞洲戰場戰況愈烈,軸心國日本帝國同樣已處於劣勢,轉而計畫自殺攻擊的特攻作戰,以台灣當作支援日軍特攻作戰的基地,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島開始有戰火煙硝味逼近。

尤其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而日本已處於戰爭劣勢的二戰末期,日本敗亡跡象漸明顯,戰力大量耗損人員多數陣亡,連台灣籍軍伕都大量出征後,不得不於1943年到1944年,緊急展開軍事動員,徵召台灣人海軍志願兵前往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參戰,其中二百一十二名台灣海軍志願兵在1944年隨著護國丸號船被美軍炸毀而犧牲青春的生命。同時,在戰爭總動員下,日本殖民母國也以半強制性半利誘的條件徵召13歲到18歲的台灣少年補充軍力。日本政府以優於台灣人民的皇民學校學歷、優渥的軍俸為誘餌,冠冕堂皇的謊言徵召台灣少年工(しょうねんこう , 英文是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台灣少年工 Shonenko 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in WW II Japan Cover  台灣少年工(しょうねんこう )

八千四百一十九名年齡平均只有14歲的台籍少年工,分批前往日本神奈川縣、名古屋和廣島等各地海軍工廠,製造飛往中國大陸戰場的特攻隊所使用的雷電、銀河等特殊戰鬥機。大多數台灣少年工被分派到當時行政區為高座郡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隔年改稱高座海軍工廠,194412月,美軍空襲名古屋,三菱飛機製造廠的廿五名台灣少年工罹難。戰時犧牲的台灣少年工有六十四名。日本投降後一部分少年工選擇留在日本其餘多數搭船在1946年返抵台灣。

台灣少年工 入浴 (台灣少年工  入浴 )

photo: 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bath,  in Japan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1960年,一位戰時當年負責照顧台灣少年工的日本海軍技師早川金次,為當年戰歿的六名少年樹立戰歿台灣少年之慰靈碑,經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後引起前高座海軍員工迴響,戰後留日的台灣年工成立日本高座會,後來經過交流,戰後返台的倖存者台灣少年工,在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後成立「台灣高座會」。今改名「台灣高座台日交流協會」,簡稱「高座會」,

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VU Live House 經營者Jobson Hiiao的尊翁蕭賢一先生,正是身歷二戰的「台灣高座會」成員。201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Jobson陪同他父親到日本參加紀念活動,回到台灣後,Jobson在Sumika的一次餐聚,提到那趟日本之旅

2015年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的活動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節目以〈少年造飛機〉專題,記者隨行採訪紀錄「台灣高座會」成員在日本行程,足跡包括廣島吳市和當地的海軍歷史博物館,吳市對岸擁有日本海軍基地和日本海軍兵學校的江田島市神奈川縣大和市 (當年高座空C廠所在地) 的紀念活動。而在〈少年造飛機〉台灣高座會成員的影像訪談中,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可以看到對參與製造特殊技術戰鬥機感到與有榮焉的證言,也看到像江福深先生參拜慰靈碑時說 :「我也不敢忘記您們還在這裡。」令人動容,但〈少年造飛機〉畢竟少了對日本軍國主義更深入的反思。以下兩張圖片出自公視採訪的片段。202141日更新:原本貼文時附上的公視採訪影片中兩張照片,現在為顧及肖像權,已經從本網站刪除。不過讀者可以同時發現,由公共電視所記錄一段世界歷史的紀錄片報導的《少年造飛機》影片,本應該屬於可以公開的公共財,如今已無法從公共電視的Youtube網站看到,與此相關及台灣高座會相關的搜尋連結,也都已經無法查詢。甚至連搜尋本篇象牙門之夢 71的貼文,既不容易搜尋到,而且搜尋到的連結會被搜尋引擎導向一個並非本網站的網址,這類誤導至非本網站的怪異連結,也並非始於這篇文章,箇中蹊蹺,由讀者自行判斷。台灣少年工歷史在二戰後成為日本海軍秘史之一,如今,本文發表後,也因某種不明原因《少年造飛機》的史實再度被封存抹痕滅跡了嗎?那麼,人性也將從對照中無所遁形,也更凸顯出芸芸眾生多是自私而懦弱,而primo Levi又是多麼無私而偉大!)

在二戰期間唯一一位被分派到關西吳市的蕭賢一先生(上圖右二)與兒子Jobson(圖左二),出席大和市設宴招待的晚宴。Jobson以家屬第二代陪同的身分前往,他說父親也期望他一同前往認識那段歷史。

Sumika在兩人交往信件裡,特別向Jobson透露自己策劃參與二戰歷史及台灣相關的藝文活動。這部分內容,待依序在本網站發布2015年期間兩人書信和日記時再詳敘。

Jobson提及父親在採訪之外私底下表示並非完全肯定日本時代的做法云云,他轉述的這個看法讓Sumika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這有別於近二十年來台灣常聽到的說法,許多人以為經歷日據時代的年長一輩,往往全面稱讚日本的殖民統治和貢獻。這麼認同歌頌殖民主義的被殖民者,放眼全世界恐怕以台灣為甚。台灣這種不經意流露的皇民思想和現象,尤其如對照與「台灣少年工」一字之差的「台灣少年兵」以及李友邦、鍾浩東等台灣人在同一時期主動前往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的歷史,便能凸顯出,台灣光復後到今天,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韓戰與越戰,直到解除戒嚴後的數十年,前殖民地的台灣和人民,關於「去帝國」、「去殖民」的省思與努力都太少……

因此,在略知Jobson其父經歷二戰這件事後,Sumika興起採訪蕭爸爸的念頭,有意為已漸漸凋零的戰爭世代留下珍貴口述歷史的紀錄。只是,這個計畫在後來Sumika始料未及地離開Jobson無疾而終,一切嘎然而止。

無論如何,蕭賢一先生那一輩人,幸運躲過戰火蹂躪的重生者當中,會有一些人,遲或早,對於跟自己同樣的戰爭生還者抱以同情共感,不敢或忘出生入死戰友的犧牲,在你死而我活的負罪感下,還有唯獨己知的惡善並存的生存妥協,以及受惠於戰爭軍需和他者的死傷殘疾代價讓自己享受的特權和繁華富貴…在午夜夢迴時折磨安眠,面臨非生即死逼迫二者擇一無所遁逃的殘忍,這些種種從戰爭而來對靈魂的拷打和良知的自省,與昔日某個被戰勝遮掩敗北陰影的光輝時刻與個人英雄事蹟,種種沉積的回憶與痛楚創傷,已壓抑化為日後沉重的緘默,成為人生的一部分,與某個不欲人知的史實真相一起石沉大海…這一切,與戰爭 (せんそう)和平 (へいわ)等字眼,在他們心裡的重量,是無法計量的,一如戰爭的慘絕,無論是日本帝國的731部隊,血流成河的南京大屠殺,還是波蘭比克瑙等滅絕營的納粹縝密計畫性的殺戮,與河裡的大量骨灰……這一切都是無法計量的。不用說,金錢的賠償,法律戰爭罪責審判,也永遠無法彌補少年失學的青春和天倫之樂,當人間已存在過地獄,正義之門已關上…只有未來的人可能是清白的無辜者。

因為,知道了不能裝作不知道。浩劫過後。地獄之門已開啟。這意謂浩劫未濟。而未來的人,被課以說話的義務,書寫的義務,聆聽的義務,排除恐懼仇恨的義務,盡一切可能思惟想像無法想像的義務。死亡的意義和個人戰爭的體驗,可能以言傳身教,傳遞給未曾經歷戰亂逃生的世代嗎?記憶和口述歷史或圖像影片能還原而不失真走樣?這種想法本身既天真,也可能是偏見和誤入歧途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開端…。找回一個人,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溫度有良心的人。這是人類。

攝影家尚摩爾曾經與薩伊德合著與巴勒斯坦人有關的書籍《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Sumika寫給Jobson的第219-220封信〈530000 位絲絨的幸運聽眾〉裡提到尚摩爾與約翰伯格合著的書《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

尚摩爾(Jean Mohr)為許多人拍攝的肖像、配上簡練精彩的文字,其中有位老農與農場工作生活的系列紀實攝影,有親如家人的牛群和牧場風景,最後是他的肖像,穿戴整齊的裝束被拍下,鄭重認真的話也記錄下來:現在我的曾孫輩們總算有辦法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馬歇爾」

 

蕭家父子2015年那一趟難得的日本之旅和電視採訪報導,讓Jobson就近認識他父親作為戰鬥機少年工在二戰時遠赴重洋的戰時記憶――而蕭爸爸是否也欣慰地說:

現在我的曾孫輩們總算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又或者,屬於值得生命記憶傳承的資產,是Sumika的朋友家中長壽近百歲的阿公留給子孫津津樂道的資產那樣:在中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那一天,阿公把全家子孫叫到面前,告訴子女,從今天起,不准再講日語叫我多桑(日文的爸爸:父さん)了…。與品格一樣,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之一,頂天立地、不背祖忘宗的身教言教,是讓子子孫孫抬頭挺胸,引以為傲的傳家精神。

留下來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 Dairy of November 28 2012

.

精選1

Ghetto Woman, by Dave Clark, B. B. King, from “BB King in London”, 1971.

這首歌名«Ghetto Woman »的曲子,是非洲裔美國靈魂藍調歌手B. B. KingDave Clark合力創作的曲子1971年發行的 “B.B. King in London” 專輯,同年,B.B. King獲葛萊美獎的R & B男歌手獎,後來還多次獲得葛萊美最佳傳統藍調專輯獎項。B. B. King有藍調之王的尊稱,被滾石雜誌選入百大搖滾名人。他The Blues Come Over MeGhetto Woman 後來都Jobson編入“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為首的靈魂藍調系列絲絨組曲,即Sumika2013年播放當時命名的Blues―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藍調組曲》。也是和上述Sumika日記同一週(2014年第二週)播放於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vu live house網站的組曲

 

31 VU Suite Jobson Blues - 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藍調組曲 Blues & Soul 1

Ghetto Woman 這首歌描述在Ghetto生活的女人,一心等待她的男人回家,Ghetto一詞儘管有依音譯與意譯而翻譯成「隔都」,語彙起源隨著發展過程,蘊含了不同意義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指涉不同群體

追溯Ghetto辭彙的起源,Ghetto與強制將猶太人族裔隔離在一特定聚集區內生活有關的辭彙是在16世紀逐漸形成於義大利威尼斯的。到了20世紀,Ghetto這個詞彙尤其主要分岐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涵義:

一是Ghetto被德國納粹重新選為指稱集中隔離的猶太人區,自1939年左右到1942年,德國納粹佔領的東歐國家,集中隔離的猶太人區首先就出現在波蘭華沙等城市,這些後來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史上「納粹集中營」,其中尤以惡名昭彰的滅絕營最為慘絕人寰。

Ghetto的另一個涵義接近「貧民窟」,被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美國社會學家拿來界定美國紐約等大都會邊緣族群聚集但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少數族裔生活圈,尤其帶有強烈偏見和貶義指稱美籍非洲裔黑人、拉丁美洲移民居住的紐約和舊金山的「貧民窟」,相當於slum貧民區指的是「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徵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

在本網站介紹過一首歌Land of the rising slum〈上升的貧民窟土地〉,是英國民謠金屬樂團Skyclad樂團1994Prince of Poverty Line《貧窮線王子》專輯的曲子Jobson選入第2支絲絨組曲Play to the world組曲Lumikuuro(該曲子即相關內容,請參見201262Sumika寫給Jobson的第18封信〈地下絲絨今何在?〉

Land of the rising slum〈上升的貧民窟土地〉描述貧困連鎖的社會結構下,貧民生活在宛如被一堵高牆阻礙的區域,那道看不見的高牆和圍籬,阻斷了離鄉背井異鄉人的美國夢,讓他們往社會上層爬升成為奢望,無法越過貧窮線、沒有翻身餘地的殘酷現實。Land of the rising slum〈上升的貧民窟土地〉的社會批判和藍調歌曲Ghetto Woman有某種呼應,這類藝術創作是從土地人民的痛苦而來,反映社會、帶有反思與批判精神的話,那麼循線探索歌詞,可以找出認清時代真相的脈絡吧。從歌詞來看:

Ghetto WomanShe’s a ghetto woman, waitin for her man to come home. Oh poor ghetto woman waitin for her man to come home…. Everything is noisy around her, that don’t seem to bother her at all. Cause she’s a ghetto woman, sittin there all alone…

描繪社會底層孤苦伶仃的弱勢女人貧窮和絕望的困境,是毫無異議的。但若進一步從這首歌完成發表的年代來看,1971正是美國投入越戰多年死傷慘重、陷入泥淖中的狀態,美國自1964起的反戰運動到這時已達巔峰,歐美亞洲各地的學潮和搖滾嘻皮龐克等音樂創作也在全球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中。那麼,從隔離區女人等待因戰爭種種原因遲遲未歸的丈夫的角度來欣賞領略這首歌的話,那麼,說這首歌帶有反戰意味應該也可以成立

2014年就在這支藍調組曲播放前後那陣子,Sumika觀看的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及閱讀的書籍和二次大戰的主題息息相關算是一種巧合。與這篇日記當週同時播放在台北地下絲絨VU Live House的絲絨組曲精選曲中,就這一首Ghetto Woman屬於比較合適的歌曲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about this VU Suite in the column of “Holding on the souls of Multitude—Master Jobson’s VU Suites” (【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and the other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in this website Be-Side VU—Trilogy of Malalikap and On JusticeDream of Gate of Ivory”, and also,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and posted by Jobson (alias Jobson Hiiao) in the column of “Essay of Velvet”(【絲絨漫談】)i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Velvet Underground Taipei and the articles posted by Jobson Hiiao in VU Live House Facebook and Jobson Hiiao Facebook. 

請參照︰本網站Sumika所寫【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單元簡介本組曲文章、〈關於【托住眾生的靈魂】〉、以及【B面絲絨 瑪拉利卡三部曲 1部序曲 2部戀曲 3 終曲】、【絲絨之問.象牙門之夢】等單元文章也請參照Jobson在他的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VU Live House Taipei官網【絲絨漫談】單元撰寫和VU Live House地下絲絨 FacebookJobson Hiiao Facebook所發表的文章

另外請參照

1高座會編輯委員會出版的書《難忘高座情》

2 郭亮吟導演《綠的海平線》(Shonenko)台灣少年工紀錄片 2006年上映

3 公共電視  獨立特派員《少年造飛機》影片  (本片已從Youtube刪除了)

Cf.

象牙門之夢 66 唯有書寫世界的苦痛, 引起眾生的共鳴 Only when we write the pain of the world 3/11/2013

我準備貼一些內容 I’m going to post something (S的第316封信) 20131028

象牙門之夢 58 Invention的再發現 Invention of Invention 8/08/2013

幸運時光 Lucky Time (S的第239封信) 7/08/2013

530000 位絲絨的幸運聽眾 Being the 530000th Lucky audience of VU Live House Taipei Official Website (S的第219-220封信) 13/07/2013

象牙門之夢 50 霧深之處—Misty Blue組曲 In the deep mist – Misty Blue Suite 17/04/2013

象牙門之夢 45 一個女人與五本大象,或者生命之詩 The Woman with the 5 Elephants, or Poetry of Life 30-31/03/2013

象牙門之夢 44 Lettre à J 27-28/03/2013

象牙門之夢 43 讓生命和春雨更充沛 Let the life and spring rain be much more abundant 26/03/2013

象牙門之夢31 始卒。螺旋,Beginning and ending. Spiral, 13/11/2012

象牙門之夢32 沒有人拉住她嗎? Was no one holding on her? 14/11/2012

地下絲絨今何在? (S的第18封信) 2/06/2012

象牙門之夢 4 How you’ve learned not to hate so much? 22/05/2012

夢之第0 「我母親的提箱」

All song and images mentioned here: N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tended.

♫*♥*•ღ♫••**ღ¨♥*••♫•♥*ღ♫••¨*♥*♫*ღ•¨*♥*•ღ♫•♥*¨*♫

4 Replies to “象牙門之夢 71 那些最暗黑夜 Those darkest nights 9/1/2014”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