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ide VU—Trilogy of Malalikap 2 Suite d’amour B面絲絨—瑪拉利卡三部曲 第2部 戀曲
******
J的第367 封信 收件人:S 2014年3月30日 上午12:45
J的第368 封信 收件人:S 2014年3月30日 下午9:29
******
搖滾癡情漢子─All We Have Is Now (S的第363封信) 2014年3月31日 上午9:09收件人:J
A Rock & Roll Enthusiast—All We Have Is Now (S’s 363rd letter) 31/3/2014 AM 9:09 addressee: J
親愛的Jobson,
我忙到沒時間寫下前兩週新組曲的感覺(但也聽出歌曲順序有變動過)就已換組曲了,我很喜愛的Miracle…
(可是,有個組曲你跳過,一直沒播,long time no hear…)
先說那天吧,一打開絲絨組曲,看到人數距離lucky number就差幾個耶,繼而一想,還是留給幸運兒吧,我雖然很想看到那幾個你最喜歡的數字連成一排,可是呢,我這個人討厭造假。
就投入工作去…
是聽過了一輪之後吧,回到書桌前,一來要好好趕工作最後一部份,二來我剛錯過第一首開頭,輕輕按了網站重整,瞥一眼,心情振奮起來。
可不是…538888…這數字我已經讓給幸運者了呀。
絲絨網站真的獨厚我這位獨鍾絲絨組曲的聽眾,要我從此別再抱怨絲絨主人的不是。
我也真的因為這數字而開心整個晚上:D
而今天是538988,在這兩個數字之間,有很多故事可說呢。
再說另一天,還是忙,心情渾渾不清的,臨時決定去看早就想看的賈樟柯"天注定"。
我沒想要在片尾字幕裡找你,又不是外語片!正準備起身,一堆中文名字裡赫然出現外國名Jason什麼的,特別顯眼。
是因為菜市場名,像一位雜誌界朋友Sylvie說她的名字那樣嗎?
竟然老是同一個名字,影藝工作者還真多人叫Jason,N + N 次了。
這次我看的還是賈樟柯的"天注定"呢,你在中國大陸注定想看也看不到的電影。
結局跟"三峽好人"一樣,看完心情更渾! 但故事都是事實,夠渾的賈樟柯。
至於昨天,一整天我都埋首書桌前趕工作,沒踏出門一步。
遠方學運上街人潮、附近連番大放煙火傳來的隆隆巨響,到深夜滂沱大雨,想來聽來,都似乎是那麼激烈痛快。
我沒料到,正想著自己既非才女,也不算文藝青年,在另一端你會寫來像回答我話的內容。你還真是懂讀心術。只是,我的心情很平靜,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焦慮。
而且,其實我在3/25那天晚上,早早睡去,沒收到你來信。
睡到半夜忽然醒來,再也沒有睡意,於是把最後四分之一的《麥田捕手》讀完了。
本來隔天想告訴你的,參加喪禮後,沒有心情,就跟你談了別的話題。
這本書我是今年初開始讀的,都是在半夜睡不著時,竟也符合書裡的時間敘述。一直擱在枕邊,中間隔了很長,過年….多事的一年之春,到最近才有心情再拿起,而發覺,我這一生讀過每本重要的書,都是在精神最契合無間的時空下相遇。
是我很幸運。
真喜歡他的妹妹,那一條絲線,那麼細膩,卻絕不會斷……
生命能被這樣的絲線綴補縫合,生命就能延續。
至於布考斯基,我還沒跟你要書,你也真有默契,曉得有人在討書了。(朋友前幾天電話裡忽然問我,書看完沒,還沒啊,這陣子這麼忙…)
才想著,那得找你,跟你交換另外兩本布考斯基了,你就邀我吃飯,還要送我卡爾維諾的書。難怪對於這類不可思議的巧合,人們會說TELEPATHY的確存在!
其實,布考斯基可從另一些角度來解讀的。見面時拿給你讀另外兩本吧。
但我的時間,這週還不確定,週五也許比較有空,但我說了一個日期,你會不會就訂隔天離台?
聽到你說要出國(回家?),總會擔心又難過起來…
所以只想說開心(卻總微不足道)的事。
下一封再聊囉。
Sumika
J的第369 封信 收件人:S 2014年3月31日 下午11:27
J的第370 封信 收件人:S 2014年4月1日 下午10:31
******
♫*♥*•ღ♫••**ღ¨♥*••♫•♥*ღ♫••¨*♥*♫*ღ•¨*♥*•ღ♫•♥*¨*♫
Note of the above letters上述書信的解說文:
(2021.8.14文 2022.8.10 posted)
兩個日期之間,有很多故事可說
Many Stories Can Be Told Between Two Dates
本網站從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此時,整整一年沒更新任何訊息,確實,兩個日期之間,有很多故事可說。更何況是上述兩人信件往來的2014年,到此刻,八年間,有太多太多故事。

◎Into The Night 把最愛留到深夜
♫Into The Night by Benny Mardones, 1980
上述Sumika第363封信提「前兩週新組曲」,指的是Jobson的第47支絲絨組曲,也就是當年Sumika命名的《These Dreams─Midnight In VU流行抒情搖滾組曲》,2014年3月15日首度登場,在台北地下絲絨網站連續播放兩週。後來Jobson為這支組曲取名:《80’s 華麗搖滾組曲 II》。爾後他又將標題稍微更改幾個字,就如有些組曲標題,他也時不時會做不同幅度的更動。
這裡介紹第47支組曲裡Benny Mardones演唱的Into The Night。Benny Mardones是智利出身的美國搖滾樂手,這首流行搖滾歌出自1980年的專輯“Never Run, Never Hide”,被Jobson選入新組曲。
這首顯然是他所偏愛而選為第一首。也因為開宗明義反映了Jobson=Jason的音樂心情,Sumika聽了每每落寞而傷心起來。是因為Jobson經常往來中國大陸,想到鶯鶯燕燕令他流連忘返,還有年輕美眉(整支組曲開口第一句就唱出She’s just sixteen years old,不像是藉歌詞意有所指?)小女生叫老公,怎不令人神魂癡迷?
Sumika為了這類醋罈子,在他得意春風時,會忍不住拿對岸限制網站和臉書無法使用,故意潑他冷水,以為能達到減分效果,只求他別頻繁往對岸跑。可到處尋芳的人,能如何挽留?
事實上對岸社會和體制,有越來越多人客觀地認清了事實。但有人至今依然以粗暴的措辭貶抑對岸,以牆裡牆外、閉鎖開放二分,簡化的認知其實無助於瞭解彼此的社會,台灣人以西方文明為高尚,以歐美價值觀為依歸,對選票民主和西方定義的自由人權沾沾自喜,卻故意忽略由財團資金掌控下的選舉制度,已造成無法制衡的弊端。
第47支絲絨組曲插圖(見下圖),是以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內部照片為背景,圖片彩色羅列的曲名,每首都被Jobson精選入他編製風格不同的多支絲絨組曲裡,在Sumika與Jobson之間別具意義。曲目也包括第47支絲絨組曲幾首精選歌。

《麥田捕手》與《看不見的城市》“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the Present from Jobson “Invisible Cities”
Sumika在信裡「多事的一年之春」簡述的話,意指2010年遭遇家人離開,生離死別的哀痛尚未撫平,2014年又經歷家族突然亡故,生活中壟罩著哀思。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2013年12月19日Jobson與Sumika初次見面當天,坐在計程車上Jobson向Sumika推薦的書。也是沙林傑(J.D. Salinger)最著名的小說。Sumika閱讀的小說類不多,當時微笑一面點頭,一面問師父Jobson:「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然後,很聽話地,在不久之後把書買下了。
2014年3月30日,Jobson連寄兩封信給Sumika,想在出國前邀她吃飯,並說見面時要送她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 Invisible Cities)。同時Jobson又提了赫赫有名的《麥田捕手》,表示:「沒看過這本書 實在不是文藝青年 –在我的定義」。
沙林傑名氣太大了,世界經典小說《麥田捕手》。飽讀世界名著的Jobson當然詫異,愛看書的Sumika竟然沒讀過叛逆者膜拜的聖經!沙林傑,看吧,你這本書,一下子就打死了一個女文青!
Sumika在上述信裡說「真喜歡他的妹妹」──指的就是《麥田捕手》主角霍爾頓(Holden Caulfield)的妹妹菲比(Phoebe Caulfield)。人生早早歷經生死滄桑,不改真性情的Sumika,欣賞菲比這樣純真善良的心靈,較真的人。沙林傑形容菲比「好樣的,她對某件事情念念不忘的時候,就真的是念念不忘。」簡直是Sumika的寫照。
贈送這本《麥田捕手》究竟蘊含何種意涵,只有贈書者Jobson知而受贈者僅能從書中字裡行間領會了。

Jobson在2012年聽說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對美國這位頹廢派大將頗感興趣,卻遍尋不著他的小說。書已絕版,市面一冊難求,只好請他的小秘書Sumika幫忙找。Sumika沒讓師父失望,四本珍貴的「校訂本」弄到手。精確地說,這件事是天注定的,Jobson就是必須從Sumika這裡才拿得到書。
在2013年12月19日兩人書信交往一年多後終於初見面的日子,Sumika把布考斯基小說的中文版借給Jobson。尋找布考斯基的過程,只是又一次證明Jobson和Sumika倆人之間「天注定」的必然。本網站上相關書信與日記等貼文後所附解說文已說明。
Jobson說很喜愛卡爾維諾的著作,尤以《看不見的城市》最愛不釋手。因此Sumika後來向他推薦約翰.伯格(John Berger)。其文采和思想繁複細膩而恢宏,文筆風格瑰麗,與卡爾維諾不分軒輊。相關可參照Sumika寫給Jobson的第303封信。
4月17日是意義特別的日子:2012年這一天正是Jobson第一次回信給Sumika,開啟兩人通信往來的故事。
從2014年3月15日新組曲首播,到4月17日,誰又能預知兩個日期之間所發生的許多故事呢?誠如後來的信件即將看到的,2014年4月17日是兩人第二回碰面的日子,可是Sumika赴約去見Jobson,當時他卻成了剛被大陸小美眉搞失蹤而心神不寧、失魂落魄的中年大叔。Sumika原本期待重逢而雀躍不已,卻必須在兩人的紀念性日子,去安慰自己的心上人,只因不忍他傷心而答應餐聚,真是情何以堪。
唯一的喜悅,是Jobson親手送上《看不見的城市》,應她的請求,在書的扉頁簽了他的中文姓名,而且是以Sumika愛用多年的鋼筆寫下的。見字如晤,深情的人最懂。
以搖滾為徑,走到以書會友,成為難得的音樂和心靈知音。分道揚鑣前,這一切早已伏筆在先,只是當事者都不知情。包括日後Sumika借給他沙林傑的《九個故事》,兩人始料未及的是,當時贈書的特殊時空和《看不見的城市》本身,最後都成了台北地下絲絨故事的隱喻。
幾年後,2016年Sumika帶著Jobson手贈的《看不見的城市》到日本,旅途中盡是刻骨銘心的思念和感悟,旅途中拍攝反映一個深情女子內心意象的照片。當時異國舊地重遊的Sumika怎會料想到,不久後回台灣,了無音訊數月的Jobson,竟在2016年3月23日寄了一封長信給Sumika。
然而,愛有多深,召喚就有多歡欣。愛有多深,思念就有多強烈。愛有多深,訣別就有多痛苦。
一支支動聽的Jobson的組曲作品,依舊迴旋在台北地下絲絨的網站,托住眾生的靈魂。絲絨組曲迴響在心,永遠的絲絨尋音人Sumika,讓兩人的一切畫下句點,在2016年,最後的春天。已讀不回。

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 The children are running without knowing where to go
♫ You belong to The City by Glenn Frey, 1985
Glenn Frey是Eagles(老鷹合唱團)的創團元老,這首You belong to The City〈你屬於城市〉發表於1985年,也是為《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而創作的歌曲。被Jobson選入他編製的絲絨組曲中。
Jobson不會想到,他精選的You belong to The City歌詞,竟和台北時空有些應景。這支絲絨組曲2014年在網站播放時,白房子的人在亞洲捲起的幾場精心策畫的城市風雲,台北也有份兒 (Taipei Vice),遍地開出熾熱的太陽花,和不久前歐洲烏客 蘭廣場的躁動群眾,遙遙呼應,同樣熱血彭湃,同樣的群演,配合著某些目的。幾年後,在香港上演第N齣,越來越驚心動魄。又一個新世代,被蠱惑,有血有淚,有愛有恨為佐料,類似的劇本(You belong to the city!)一再上演成人肉真實的城市風景。
如果連順手捻來的都會搖滾歌曲歌詞,都能與時事呼應,並成為尋找正義真相的路徑,我們還有什麼藉口呢?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利器,讓人認清真相與謊言…。八年的時間,如果不夠,那麼三十三年,夠不夠?夠不夠讓一個人從天真認清謊言的套路,並且幡然承認昔日的無知與錯誤?
沙林傑是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戰場的廝殺與人性猙獰善惡的洗禮後,體面的說法是凱旋歸鄉,真實的心境必是劫後餘生。老兵不死,寫成了《麥田捕手》後,保持意味深長的緘默,消聲匿跡數十年,因為,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否則,「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起每一個人來。」──這是小說的最後一句話。
而沙林傑早就明白,有個戰場會源源不斷出現,而在那兒狂奔玩遊戲的孩子,到處都是!他在書中已預見了,如情歌裡弱冠十六歲的年輕人,無論是八九年的、前仆後繼的各種革命之花,東方之珠街頭的孩子們…,到處都是在城市裡亂竄,亢奮著想把青春生命獻出去的孩子們…。
「無論如何,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我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
可是,人們就是不信你的話!有的人一定要摔過才懂得疼,有的人不見棺材不掉淚!盡是些混帳東西!麥田捕手,你TM的太仁慈了!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about this VU Suite in the column of
✺ “Holding on the souls of Multitude—Master Jobson’s VU Suites” (【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and the other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in this website ✺“Be-Side VU—Trilogy of Malalikap” and ✺“On Justice•Dream of Gate of Ivory”, and also,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and posted by Jobson (alias Jobson Hiiao, Jason HS) in the column of “Essay of Velvet”(【絲絨漫談】)i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Velvet Underground Taipei and the articles posted by Jobson Hiiao in VU LiveHouse Facebook and Jobson Hiiao Facebook.
請參照︰「永遠的絲絨尋音人」Sumika在本網站所寫【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單元相關組曲的文章和歌曲、〈關於【托住眾生的靈魂】〉、及【B面絲絨― 瑪拉利卡三部曲 第1部序曲 第2部戀曲 第3部 終曲】、【絲絨之問.象牙門之夢】等單元文章;也請參照Jobson(又稱Jobson Hiiao= Jason HS)在他的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VU Live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的【絲絨漫談】單元撰寫的文章和播放的組曲,以及他在VU Live House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Facebook、Jobson Hiiao Facebook等社交平台發表的文章與精選曲。
Cf
搖滾癡情漢子─All We Have Is Now A Rock’n Roll Enthusiast—All We Have Is Now (S的第361-362封信) 2014年3月27日
象牙門之夢 68 我們在此相遇,相見歡 Here is where we meet, meet with joy 20/Dec/2013
旅途平安愉快 Bon Voyage (S’s 324th letter) 20/12/2013
我準備貼一些內容 I’m going to post something (S的第316封信) 2013年10月28日
Femme Fatale (S的第302-303封信) 26, 28/09/2013
絲絨組曲名稱Sumika & Jobson命名對照之3 第41-47支絲絨組曲及Sumika設計的絲絨組曲封面 Naming and design of VU Suites (41-47)
托住眾生的靈魂 Holding on the souls of multitude (S的第164-165封信) 4/12/2012
♫*♥*•ღ♫••**ღ¨♥*••♫•♥*ღ♫••¨*♥*♫*ღ•¨*♥*•ღ♫•♥*¨*♫
2 Replies to “搖滾癡情漢子All We Have Is NowA Rock & Roll Enthusiast—All We Have Is Now (S’s 363rd letter) 201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