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
❀第四支絲絨組曲 基本資料 Data of the 4th VU Suite of Jobson’s works
Order編號︱Title組曲名︱named by 命名者︱length組曲長度︱
4th VU Suite︱“Classic Velvet—Morning’s Waking Dream Suite”︱naming by Sumika︱Before 2016, 1:33:32
第4支絲絨組曲︱《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2015年為止舊版1:33:32
= 2017年Jobson重新命名的 “The Starry Night《驛動的星空組曲》”之前身、原始完整版本
❀命名由來:《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與Sumika寫給Jobson的第一首詩〈慢慢地走〉
Naming of the 4th VU Suite and the first poem written by Sumika for Jobson “Walk Slowly”
這支絲絨組曲在2012年第25週(6/18-6/24)台北地下絲絨VU Live House網站播放時,是Sumika第一次聆聽,於是暫稱為「第25週組曲」“the Suite of week 25th”。組曲播放那陣子Sumika得知友人驟逝噩耗,憂鬱唯美古典氣質的組曲撫慰了Sumika,在與這支組曲一週七日短暫相逢、耳鬢廝磨依戀聆聽中,Sumika深受感動寫下一首詩〈慢慢地走〉(見本文最後所附及【裸聲書―不負絲絨不負君】單元)。
最初為所有Jobson的絲絨組曲命名的Sumika,後來將之取名為《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然後再改稱《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英譯為“Classic Velvet –Morning’s Waking Dream Suite”),是Sumika編號的Jobson的第4支絲絨組曲,屬Jobson早期編製的作品。更是絲絨組曲中很早即觸動Sumika寫下感懷詩文的作品。無意中發現這支鍾愛的組曲被Jobson換檔的那一刻,Sumika才明白絲絨組曲在她心中的地位:
「Who care the suite of your music? I care, very much, Jobson 你知道嗎?」
(參見Sumika在2012年6月24日寫的日記〈Surprise from J〉)
2012年6月18日寫下的〈慢慢地走〉,是Sumika寫給Jobson真正的第一首詩,卻因詩的意境過於哀戚悲愴,Sumika猶豫未寄出,反而在2012年八月寄贈另一首詩〈將靜默贈與聆聽之前〉的英譯及十月寄出中文詩作原文,當作生日禮物送給絲絨主人Jobson。直到2012年十月才將最初的詩〈慢慢地走〉寄給Jobson。(參見〈獻詩Like the deep echo of silence owe to the fall (S的第77封信) 28/08/2012〉、〈將靜默贈予聆聽之前──獻給親愛的 Jobson (S的第136封信) 21/10/2012〉、〈將靜默贈予聆聽之前──獻給親愛的 Jobson (S的第139-142封信) 28-29/10/2012〉)。
❀In Gowan Ring(雛菊花環):最早期的「絲絨玫瑰」、知音鍾愛的樂團
從上述Sumika初次接觸組曲的時空背景,可知第四支組曲對Sumika和Jobson的特別意義。尤其組曲副標題Morning’s Waking Dream是出自組曲裡民謠樂團In Gowan Ring(雛菊花環)演唱的曲名。
繼英國前衛搖滾樂團UFO和Barclay James Harvest樂團後,In Gowan Ring樂團也是Jobson最早向Sumika介紹的絲絨組曲的精選樂團。這緣於2012年6月4日Jobson寫給Sumika的第17封信,附了In Gowan Ring樂團的歌曲Hazel Steps影片連結,該首歌被選入不久前才播放過的Jobson第一支絲絨組曲、而後被Sumika命名的《Belladonna組曲―Out of Reach Out of Touch》(即Jobson在2017年將舊版重新改版後命名《Prog Ballads前衛搖滾抒情小品集》的前身)。
於是In Gowan Ring樂團的歌曲也成為Jobson送給Sumika最早期的一朵「絲絨玫瑰」,同時, Jobson在那封信中說「更喜歡放在另一組曲的另一首歌」。Sumika回給Jobson的第22封信問:「另一組曲,會在哪個季節到來? 」這另一組曲,稍後在2012年第25週播放,而且從簡易模糊的指稱《第25週組曲》,被Sumika賦予全新的生命:《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而Jobson更喜歡的另一首歌,就是Morning’s Waking Dream,在這支組曲精湛的舊版本中,被編排在第9首。與其他幾首民謠曲在這支組曲前中後曲目編排的位置,讓組曲整體和諧容融,增添牧歌山野的自然情懷,和對渺遠昔日的嚮往。
In Gowan Ring樂團,由美國音樂詩人B’eirth(又稱B’ee)在1992年組成。文人氣質的In Gowan Ring,作品崇尚大自然和懷古,新民謠或者迷幻民謠風格的創作,甚至以他自己親手做的傳統樂器演奏,演繹出節奏緩慢而帶濃厚神祕色彩和象徵主義的音樂作品。主唱B’ee吟遊詩人樸質的人聲,結合傳統樂器演奏和新民謠風格素雅音樂,是深得Jobson和Sumika兩人所鍾愛的樂團。
❀Morning’s Waking Dream – 清夢乍醒邊緣
在Sumika寫完〈慢慢地走〉後的2013年初春三月,那時Jobson與Sumika不再書信交流已有數月,Sumika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自己在台北地下絲絨vu live house和未曾謀面的絲絨主人Jobson見面。當清晨殘夢乍醒,夢醒時分,感嘆知音的兩人遙隔天涯的殘酷事實。而同一天在夢的另一端,Jobson換檔組曲,無意中選播了這支《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
多年後,最支持鼓勵Jobson寫作、編組曲的Sumika已黯然離開,遙隔天涯外,Jobson終於介紹了In Gowan Ring樂團和這首歌,在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VU Live House網站【絲絨漫談】專欄發表文章:“< Morning’s Waking Dream – In Gowan Ring > 清夢乍醒邊緣”。也許這是偶然巧合,卻精準巧合彷彿Jobson以書寫對知音Sumika的回音迴響。若否,反而更證明了兩人心有靈犀、默契十足以至於天意如此,無懈可擊,一如往昔…
B’eirth本名Bobin Jon Michael Eirth,出生於1973年3月25日。3月25日這日子對Jobson和Sumika的台北地下絲絨故事來說,具有極特殊的意義。因為3月25日是這兩人整個台北地下絲絨故事和本網站「絲絨之問」的原點―The origin of the Velvet Underground Taipei Story of Jobson & Sumika。何況,Jobson的手機還曾有過末三碼數字是325,就像後來赫然看到汽車牌照上的VU和1021的數字,都會讓Sumika眼睛一亮,會心而笑。(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不就是藉由對日期相關數字符號表面的百無聊賴,來反襯愛戀執著的可笑與可愛嗎?)
Bobin這共通的名字是另一巧合,早在Sumika和Jobson相識之前,已分別出現在鍾愛的作家姓氏和音樂詩人的名字裡。法國作家Christian Bobin的名字甚至在早期Sumika寫給Jobson的信件或日記裡提過幾次,卻多年來不察In Gowan Ring主唱名字也是Bobin。與上述的精準巧合都意味深長,尤其事後了然時。再一巧合的典型例子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當Jobson向Sumik打聽這位美國作家的書時,已註定這又是一個只屬於Sumika和Jobson兩人之間才成立的故事和關鍵詞。就在2013年12月19日兩人初見面,搖滾小秘書已稱職地將布考斯基絕版的小說交到師父手裡了!(參見〈象牙夢16 遙遠時空之間的碰觸 23/08/2012〉、〈第 530000 位絲絨的幸運聽眾 (S的第219-220封信) 13/07/2013〉,以及Sumika的日記〈象牙夢60 J’ai 14/08/2013〉)。
❀珍版絲絨組曲:空靈唯美、鏡花水月、靜雅含蓄的《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
到2015年播放為止,《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原始版本及完整版本,保有組曲特有的空靈緲邈、鏡花水月,含蓄中散發古典詩意的文藝氣質,是Sumika珍愛私藏的版本(珍版絲絨―la version la plus rare de notre VU Suite)。
尤其Rain has Fallen All The Day和In Gardens of Worlds Undreamt 等曲子和Morning’s Waking Dream一起營造出這支組曲靈氣脫俗的獨特韻味,氤氳中增添詩情幽靜。「古典」二字概述第4支絲絨組曲舊版本的精選曲風格特色,及它在絲絨組曲中的地位。被Sumika譽為「古典絲絨」,可見在Jobson創作的數十支絲絨組曲中是不可多得精緻的作品,堪稱絲絨組曲的精彩經典代表作。如Sumika在2013年12月14日音樂筆記所形容,最後一首Respect The Wind壓軸的旋律和演奏,將整支組曲首尾貫串成「難繾人間未了情」的作品,低調芳醇,耐人細細品味。本網站介紹過第四支絲絨組曲中的八首歌曲。本篇既是組曲簡介的文章,在此一口氣先呈現2015年為止的珍貴舊版本前九首精選曲以及尾聲的兩首,讓聽眾領略組曲大師Jobson在編排曲目順序上的用心。再多的言語詮釋都比不上音樂旋律詞曲構成的音樂饗宴帶給人的感動。
.
♫ the 1st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 Spiritus flat ubi vult, by Abraxas from “Centuries”, 1998
《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
以波蘭搖滾樂團Abraxas 的Spiritus flat ubi vult(靈魂隨心所欲而往,The spirit blows where it will.)開場。
♫ the 2nd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 Kausienranta, by Tenhi, (1997 version)
♫ the 3rd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 Delightful Darkness (by Art of Empathy, from “Evening Session”) 也是Sumika鍾愛的樂團百聽不厭的歌曲…
Jobson所編絲絨組曲的第四首幾乎都是該組曲中Sumika喜愛的曲子。Rain has Fallen All The Day(雨下終日)也是。
♫ the 4th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Rain has Fallen All The Day (by All My Faith Lost, from “As You are Vanishing in Silence”, 2005)
絲絨組曲舊版本往往保留早期Jobson作品的優點特色:整體風格契合,兼顧調性和諧,達到音樂「內在的一貫性」。2015年為止的第4支絲絨組曲完整版本《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就是結構密實、行雲流水的典型範例。
本網站簡介過的第2支絲絨組曲《Play To The World―Lumikurro組曲》,風格接近第4支絲絨組曲,也傾向古典風格,都屬這類舊版本勝新版本的傑作。
2016年《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被Jobson改版,並在2017和2018年被Jobson先後重新命名為“The Starry Night《驛動的星空組曲》”。絲絨組曲的舊版本往往比2016年以後過度修改的新版本更佳,因舊版本選曲和排序多是Jobson歷經無數次推敲後編排組織最契合的結果,且通過時間淬鍊悅耳自成內在跌宕起伏、和諧通暢的音樂整體。
早期佳作與Jobson當時心境、創作欲望及時空背景關係密不可分。透過創作,Jobson獲得精神的補償或情感的宣洩訴求,所完成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相互影響下的作品舊版本,音樂品質、藝術內涵、張力與整體氣勢,更勝後來的新版本,尤其後者多在「事過境遷」狀態下過度修改增刪而顧此失彼。因此新版本多半無法超越舊版本的意境和整體表現。
無論稱之為原版本的縮小版或擴大版,從音樂性、組曲創作精神來說,新版本並不等同於將原版本以等比例放大縮小的作品。確切地說,許多絲絨組曲舊版本是改版後被Jobson重新命名組曲的「前身」。儘管有些新增選曲和被刪除的原曲音樂類型相近,甚至是同樂團的其他曲子,彼此代換有何不可?問題就在抽換曲目過程,破壞曲目的起承轉合呼應,有損原版本整體的內在一貫性,也凸顯出「經典絲絨組曲」舊版本難能可貴。
第四支絲絨組曲音樂整體含蓄蘊藉,與精選多支樂團來自冷冽北歐有關。瑞典樂團Katatonia(中譯「精神分裂樂團」)早期1996年專輯中的“Endtime”(終了時間),是典型死亡厄運金屬(Death Doom Metal)風格,曲速緩慢、也為本組曲陰鬱氣氛增添詩意之美。只是Endtime在2012年為止舊版本是第5首,到2013年版本,Empyrium樂團的Heimwärts(望鄉)與之順序對調,相對厚重抑鬱而悲愴的“Endtime”調到第14首,是本組曲推向黑暗的尾聲,和第15首演奏曲下沉至絕望寂寥…。2013年版本順序讓組曲整體鋪陳由輕而重,旋律由明亮逐漸黯淡,氣韻變化更細微精采而層次豐富,也是Sumika最推崇欣賞的版本。
♫ the 5th track of the 4th VU Suite: “Heimwärts” by Empyrium, from “Weiland”, 2002
1994年組成的德國樂團Empyrium(中世紀拉丁文字,有宇宙的「穹蒼」、天空之意),風格從早期民謠金、交響樂民謠、末日金屬(厄運金屬)較沉重緩慢而幻滅絕望的特性,轉化到後來傾向新民謠、黑暗民謠的風格。創作常擷取大自然元素,1999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Where at Night the Wood Grouse Plays《暗夜松雞啼鳴處》創作靈感是受到Ulver樂團Kveldssanger(暮色之歌)專輯啓發。而Kveldssanger專輯裡冷風愁情與低吟聲和吉他交錯撥撩心弦的“Ulvsblakk” (黑狼)也和Empyrium樂團第四張專輯Weiland(草原)中的“Heimwärts(望鄉)”一起被Jobson選入《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
而Katatonia則影響了絲絨組曲的精選樂團Agalloch(沉香木樂團)等多支黑金屬樂團。本網站介紹過Agalloch的多首歌曲,包括收在第六支絲絨組曲《纏綿繞指柔―It’s Fine to Be Here》的Not Unlike The Waves (不像海浪),Jobson在絲絨漫談寫過標題〈Falling Snow―Agalloch赤鳥魂不還白雪山依舊〉等幾篇文章,介紹Agalloch收錄在不同絲絨組曲裡。由此可知樂團風格脈絡和創作的啓迪影響,以及音樂類型風格相似的不同絲絨組曲之關聯。
♫ the 6th track of the 4th VU Suite: “In Gardens of Worlds Undreamt" by The Moon and the Nightspirit (參見Jobson在【絲絨漫談】專欄發表的文章〈< In Gardens of Worlds Undreamt > 夢不可及的失樂園〉。)
♫ the 7th track of the 4th VU Suite: Anton, by Orne, from “The Conjuration by The Fire“
芬蘭民謠樂團Orne,1997年創團,帶有黑暗前衛、末日金屬音樂風格,同樣被Jobson選了兩首在《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舊版本:已介紹過的Anton為第7首,及排在Morning’s Waking Dream後的第10首In The Vault。這兩首都出自Orne樂團的“The Conjuration by The Fire” (火邊乞靈)。Jobson編製此組曲時,一首女聲In Gardens of Worlds Undreamt後接著第七首精選Anton,這首從奇妙而童稚的渾圓的聲音開場(Welcome to my world, welcome to my dream,歡迎來到我的世界,歡迎進入我的夢境),漸進推向一個想像的世界,引導音樂欣賞者進入虛幻神秘如夢的非日常異次元,彷彿置身在抽象抒情的戲劇場景的效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組曲第八首以Tenhi樂團的Näkin Laulu(The Chant of Näkin 納基唱他的歌),悠遠飄渺的輕柔演奏,舒緩曲子持續將近七分鐘後,第九首Morning’s Waking Dream 再度回到人聲,而且是更樸質無華的人間之聲。
♫ the 8th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 Näkin Laulu by Tenhi, (1997 version)
雖然在這支絲絨組曲裡挑選的Näkin Laulu是1997年版本,而不是改成較長的版本收在1999年“Kauan”專輯的版本。但專輯 “Kauan”霧氣氤氳的紫色湖水空靈而仙氣十足的專輯封面設計,與這首曲子和芬蘭文歌詞似乎意象上更搭調。專輯名稱與另一朵來自師父贈與的玫瑰「Kauan樂團」也算是某種遙遙呼應和記憶的喚醒…。
Tenhi樂團1999年“Kauan”專輯封面
從上面介紹可知,同一張專輯的兩首曲子被Jobson選入第四支絲絨組曲舊版本的,還包括Tenhi樂團1997年專輯:組曲第2首Kausienranta(季節性海灘)和第8首Näkin Laulu(納基唱他的歌)。
♫ the 9th track of th 4th VU Suite: Morning’s Waking Dream, by In Gowan Ring, from “Hazel Steps through a Weathered Home" , 2002
2013年調整過曲目順序的第4支絲絨組曲的版本,整體行雲流水般流暢,除上述以外如第五首“Heimwärts(望鄉)”,蕭蕭秋風蒼茫聲,吉他演奏的清音與低沉嗓音形成張力,也呼應第三首Delightful Darkness的音樂構成,而中間第四首巧妙地選了Rain has Fallen All The Day(雨下終日)清亮柔和的女聲,就如蟬紗飄逸,輕拂而過…。
這支組曲層次豐富耐人聆聽之處,還包括從末日金屬、民謠金屬、黑暗前衛搖滾…等類型音樂創作,可以發現音樂元素與復古情調有相通之處——復古、溯源到古老中世紀、上達民風純樸的遠古時代,那裏有神話、寓言、傳說,有神秘儀式和教義(奧義),皆人心靈所寄託…,化為音樂創作的靈感活水,藉吉他、木笛、管風琴…表現,所以,前衛也可以是復古。1990年代末,在千禧年將至的末日氛圍加持中,向古老借逕,一路挖陳出新。再不濟,還有人聲這最單純的樂器,回到純粹的聲音,亙古常新,耐人品味,可誦唸,像古代說故事的說書人口白;可清唱吟哦,渾厚沉重如老僧梵唄,稚嫩如童言兒語…。
❀藝術封面設計,新舊版組曲命名與藝術封面之差異
(以Sumika所拍攝照片為組曲封面設計,烘托空靈詩意的組曲,鏡花水月的意象,含蓄蘊藉的古典韻味。)
就像為音樂專輯設計藝術封面(artwork)那樣,Sumika為鍾愛的Jobson每一支絲絨組曲精心設計藝術封面。《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讓Sumika感動至深而寫詩抒懷送給Jobson,因此設計這支空靈詩意的組曲封面時,從過去Sumika所拍攝的照片中挑選作為底圖素材,取鏡花水月的意象和含蓄蘊藉的古典韻味,希望藝術封面足以烘托組曲的詩情和古典質感,能與藝術性極高的音樂作品匹配、相輝映。
♫ the 13th track of the 4th VU Suite: Ulvsblakk by Ulver, from“Kveldssanger”, 1996
《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Morning’s Waking Dream》被Jobson重新改版變成「The Starry Night《驛動的星空組曲》」,舊版本組曲的特色在過度增刪添筆過程中已被破壞,無論是硬塞的新歌或舊版被刪除的歌曲,都顯得可惜。
2016年起,Jobson為舊絲絨組曲重新命名,有些是先找插圖再依此為組曲命名,組曲的命名標題不僅遷就圖像和詩句,有時圖像內容與組曲音樂風格內容不相襯,甚至產生違和感。Jobson將第四支絲絨組曲的原始版本重新改版增刪曲目,並依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畫作《星夜》為組曲命名:The Starry Night《驛動的星空組曲》,也以此畫當成組曲插圖,就是非基於編曲初衷,遷就後來選圖而取名的典型例子。
別誤會了,並非後設命名有何問題,且事務多半是發生在前,取名於後。況且Sumika喜歡梵谷和高更(Paul Gauguin)的繪畫,在法國留學期間還曾造訪梵谷、西奧兄弟比鄰的墳墓,憑弔為藝術燃燒至最後一刻的荷蘭藝術家及畫商弟弟,向世手足情深致敬。
只是,第四支絲絨組曲整體音樂內斂細膩、哀而不怨,散發憂鬱而低調的古典氣質。問題就出在梵谷《星夜》畫風,與第四支絲絨組曲整體的氛圍意境(或後來的修改版本)都格格不入,當成組曲插圖顯得突兀了。
梵谷所處時代和其藝術風格,後人歸之為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他激情有餘的個性化筆觸、色彩承載感情和內心世界的反應,更是開啓野獸派和表現主義的先鋒。梵谷的代表作《星夜》,這幅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精神病院療養時創作的畫,旋轉的漩渦、對比色彩、短而粗獷的線條,強烈表現出內心焦灼與不安定。
如果勉強說《星夜》與第四支絲絨組曲有關聯,大概僅只一點:第四支組曲中的黑暗金屬樂團Ulver的Ulvsblakk(黑狼),是出自 “Kveldssanger”專輯(專輯標題翻譯成英文是Twilight Song(暮色之歌),而該專輯封面設計(下圖左),勉強可和梵谷的《星夜》聯想在一起(下圖右)吧。
Ulver’s Album “Kveldssanger” (left) Van Gogh’s “Starry Night” (right)
這首Ulvsblakk(黑狼)出自1992年出道的挪威黑金屬樂團Ulver(挪威語「狼」)在1996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 “Kveldssanger”〈暮色之歌〉專輯的最後一首。Ulvsblakk也就是前面已刊出的Sumika在2013年12月14日聆樂筆記所寫的第13首:
「歐洲的…是Jobson心靈到過的歐洲…寬闊、宏亮的合音,是否你也將為這一支組曲寫出什麼歐洲中世紀的故事?Jobson,說故事給我聽吧,給最想聽的我知啊!」
2013年聆聽,Sumika還不知曲名是Ulvsblakk(黑狼),也不知挪威語歌詞及音樂風格和樂團背景,都無損於絲絨尋音人Sumika在Jobson的組曲裡與歌曲共鳴感動。
❀托住眾生的靈魂:哀而不怨的人間之聲
每聆聽組曲播放一回,就多體會一次感動。當回歸日常俗務的生活,咀嚼回味音樂餘韻,遐想那如虛似幻的境界…。完整絲絨組曲播放當下的時空,Sumika個人心境與組曲情境交織而成獨特的「共構存有」,那旋律音符是撫慰人心的旋律音符,不僅和情感一樣,都是真切實際存在過的…。
甚至由這支組曲啓發Sumika所寫的詩〈慢慢地走〉及隨後為組曲命名,也是與組曲共鳴共振後形成獨一無二的「共構存有」。組曲大師Jobson注入心思編綴而成的組曲旋律,與聆樂者寫詩人Sumika交會在特定時空下,心靈交會成剎時的光芒詩句,那是靈光乍現成永恆的一期一會,唯一。
因此湧現出感激和感謝,而渴望與絲絨組曲創作者Jobson分享、共有,凡真性情者必能領會這種知音共鳴時的純粹喜悅,及分享回饋的單純欲望。正是知己的心靈與心靈,透過組曲而撫觸、聽見知音彼此心弦共振迴盪,讓Sumika在2013年3月此組曲再度播放時,形容它是一支「人間之聲、人間溫度」的組曲。2015年1月20日,聆聽睽違一年多播放的這支組曲,猶如迎接久違歸來候鳥而欣喜的Sumika,當天以「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為標題寄信給Jobson,並把2013年聆樂筆記部分內容寫入情真意摯的信裡,而獲得師父Jobson的嘉勉。
第四支絲絨組曲舊版本是「哀而不怨」,在內斂靜雅的音樂組曲中,人的情感獲得疏導宣洩後,心靈漸次陶冶或昇華。〈慢慢地走〉詩作即是其例。後來Sumika以「托住眾生的靈魂」一語扼要概括形容Jobson早期創作的所有絲絨組曲舊版本。
❀難繾人間未了情:古典絲絨—慢慢地走
The 16th (last ) track of the 4th VU Suite: Respect The Wind by Eddie Van Halen & Alex Van Halen
Eddie Van Halen的演奏曲Respect The Wind 是《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 Morning’s Waking Dream》第16 首,以最後的華麗絕美結束組曲。不僅曲調連曲名Respect The Wind也巧妙地以風的意象統合了整支組曲,Sumika在絲絨組曲聆樂筆記 14/12/2013裡寫下:
「難繾人間未了情」的濃郁、芳醇。
在曲子漸昇的推移中拉高,如溢滿滿懷的所有情思意念,漸強漸趨於尾聲,曲終,人未散,是樂者與尋音人的祈願︰曲終人不散。
如今Sumika與Jobson已「失聯狀態」,兩人在音樂世界是心靈知音,咫尺如晤;現實人生,卻是知音遙隔天涯外。這陣子配合Sumika與Jobson當年書信往來和日記時序於本網站介紹當時同步播放的第四支組曲,忽聞世界傑出搖滾吉他天王Edward (Eddie)Van Halen在今年(2020年)10月6日病逝,享年65歲。深秋風雨蕭索中,謹以如絕唱的最後一首Respect The Wind和Sumika寫給Jobson的詩〈慢慢地走〉,重溫悼念傷逝的詩,紀念五年前法國在2015年11月13日發生的多起大規模無差別攻擊事件中犧牲的130名無辜者,其中包括在巴黎巴塔克蘭劇院,參加當時美國搖滾樂團「死亡金屬之鷹」(Eagles of Death Metal)演唱會的87位民眾被暴徒襲擊身亡。同時以聆聽懷想台北地下絲絨VU Live House和懷念傑出吉他天王。大師遠颺,佳曲流芳。
❀〈慢慢地走〉(Sumika寫給Jobson的第一首詩)18/06/2012 “Walk Slowly”, The First Poem written by Sumika to Jobson, on 18 June 2012
慢慢地走
就讓信件慢慢地走…
不是為了醞釀浪漫,像醇酒芬芳那樣
而是因為,有解脫的自由歡欣等在前方
我想,我應該靜默等待,直到與你分享
音樂,讓失眠的更易於失眠了
且讓信件一起慢慢走…
因為,在驟變無常的世界裡
只能任憑相信
分離,使一切滿盈
這樣才能安安於撕裂和遷異
留待第七日──那本是人之誕生的幸福數算
卻也是別離的門開啟時──
音樂的生命亦如是
在聆聽裡,是七天的生與滅
一場雖短暫卻仍然名喚永遠的,生命
終於到來的溫柔旋律
終於撫慰著聽聞生命驟逝的無盡嘆息
信件啊,慢慢地走……留待第七日
讓此處的哀戚
延宕猶豫
像喑啞的聲音凍結在冬日的空氣裡
留待第七日,或者七十日
讓我這無法不寫不訴的心情
緩緩地、遲疑地流浪到你眼底……
或者我終於可以
安於它在天羅地網中憑空消逸
或讓它與寄不出的信歸向同一命運
然後心回念轉 記起──
當命運還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是多麼可慶可喜
渴望的低喚,終於悠悠響起
在問與不問的遲疑間
五日,竟也漫漫長日
新曲到來,終於和弱慢的心跳同調
像是只為我一人而譜唱低吟
為不敢期盼的 奏出意外的
如山之音
再次化作那雙撫慰的手
在無言的哀傷裡
悲與歡這樣同棲
我也只是想輕聲感謝你
但除了你,我又能向誰說去?
為著這唯一清晰又牽強的理由
再任性耽溺的書寫
也要按捺等待
留待第七日,或者七十日
讓星辰隕歿的悲悵悄聲遠離
不到你的身邊去…
第25週組曲──the suite of 25th week…
那憂鬱終於靠得太近
時間在催促著,夜以繼日催促著──
作為生者,這總是喜悅的
雖然分離讓心撕裂,又讓一切在遺憾裡滿盈
而那裡有你說的美麗
夜,應該不會太長
夏至即將來臨
那時
將有舉城的舞狂與歌歡
還有
和你分享的快樂時光
失眠的浪
在音樂裡拍岸碎去…
讓我夢中醒來,迎接日光
請繁忙的日常收拾落灰
再讓我以忘卻代替回憶
讓聆聽征服憂傷
♫*♥*•ღ♫••**ღ¨♥*••♫•♥*ღ♫••¨*♥*♫*ღ•¨*♥*•ღ♫•♥*¨*♫
(第四支絲絨組曲精選音樂專輯 / Sumika)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about this VU Suite in the column of ✺ “Holding on the souls of Multitude—Master Jobson’s VU Suites” (【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and the other articles written by Sumika in this website ✺“Be-Side VU—Trilogy of Malalikap” and ✺“On Justice•Dream of Gate of Ivory”, and also, refer to the articles written and posted by Jobson (alias Jobson Hiiao, Jason HS) in the column of “Essay of Velvet”(【絲絨漫談】)i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Velvet Underground Taipei and the articles posted by Jobson Hiiao in VU LiveHouse Facebook and Jobson Hiiao Facebook.
請參照︰「永遠的絲絨尋音人」Sumika在本網站所寫【托住眾生的靈魂——組曲大師Jobson的絲絨組曲】單元相關組曲的文章和歌曲、〈關於【托住眾生的靈魂】〉、及【B面絲絨― 瑪拉利卡三部曲 第1部序曲 第2部戀曲 第3部 終曲】、【絲絨之問.象牙門之夢】等單元文章;也請參照Jobson(Jobson Hiiao= Jason HS)在他的台北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VU Live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的【絲絨漫談】單元撰寫的文章和播放的組曲,以及他在VU Live House地下絲絨搖滾餐廳 Facebook、Jobson Hiiao Facebook等社交平台發表的文章與精選曲。
Cf.
我準備貼一些內容 I’m going to post something (S的第323封信) 18/12/2013
留住一切親愛的 Hold Everything Dear (S的第309封信) 2013年10月3日
浪子組曲 & 眼含四月春意的女孩 “Suite of The Prodigal Son” & The Girl With April in Her Eyes (S的第289封信) 9/09/2013
身在福中 Living in happiness (S的第283-284封信) 4-5/09/2013
簡介第2支絲絨組曲《Play To The World—Lumikuuro組曲》(改版成《逢魔時刻物語—黑闇古典組曲 IV》前的原始版本與完整樣貌
絲絨組曲名稱對照—Jobson & Sumika命名對照及Sumika設計的絲絨組曲封面
一個夢 A Dream(S的第81-88封信)1-4/09/2012
地下絲絨今何在? (S的第22-26封信) 4/06/2012
La voix nue 1 裸聲書〈慢慢地走〉18/06/2012
將靜默贈予聆聽之前──獻給親愛的 Jobson (S的第139-142封信) 28-29/10/2012
獻詩Like the deep echo of silence owe to the fall (S的第77-78封信) 28/08/2012
象牙門之夢 10 Surprise from J 24/06/2012)
象牙門之夢 6 Still lost in internet 03/06/2012
15.nov.2020
♫*♥*•ღ♫••**ღ¨♥*••♫•♥*ღ♫••¨*♥*♫*ღ•¨*♥*•ღ♫•♥*¨*♫
6 Replies to “空靈詩意的第四支絲絨組曲《古典絲絨—慢慢地走組曲 Morning’s Waking Dream》(“The Starry Night《驛動的星空組曲》”之前身與原始完整版本) Introduction of the Ethereal and Poetic 4th VU Suite “Classic Velvet—Morning’s Waking Dream Suite”, the original and complete version of later “The Starry Night Suite””